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研究院入驻团队经过学校的严格筛选,不仅学术功底深厚,而且具有丰富的为企业服务的经验。目前已入驻14个科技研发团队,在学校的支持下,高质量入驻团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这些团队以智能制造技术、精密加工技术、光电检测技术、电气技术等为重点发展方向,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力电子、无人机等产业领域,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推进高端技术民用化,切实为地方企业服务,后续还将根据项目需要引进其他领域的科研团队。该团队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团队致力于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制造及制造自动化的基础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博士点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欧盟第七框架等40余项高水平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等。

团队充分发挥在柔性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方面所具有的技术优势,把研究重点凝聚到智能制造装备及智能制造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团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共30多人。
在国家和省部级基金的资助下,团队致力于高效精密加工与装备技术、难加工材料加工、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总装备部、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发明金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大会创新奖1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团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2人。
精密超精密研磨拋光技术广泛应用研究于半导体工业、智能手机、光学工业、计算机硬盘、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团队以手机面板、航空发动机等领域的超精密研磨抛光加工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其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的攻关,探索实现其超精密研磨抛光的方法与工艺。主要研究:磨粒的改性机理与工艺;亲水性固结磨料研磨抛光材料去除机理;研磨抛光垫的制备及表征技术;亲水性固结磨料垫的加工性能评价;亲水性固结磨料研磨抛光技术应用等。

研发的固结磨料垫主要用于脆性材料,如蓝宝石、碳化硅、精密陶瓷、玻璃(石英、微晶、K9和显示面板玻璃等)、半导体材料(Si、Ge等)、人工晶体材料(LBO,CaF2,ZnS等);弱刚性材料(铜、铝和钛合金等)等材料的平面和复杂曲面的精密超精密研磨抛光。主持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及航空科学基金近十项、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多项,企业委托项目近十项,形成了以“研磨抛光工具的开发、材料去除机理、亚表面损伤、研抛过程中工件的表面特性演变”等为特色的精密超精密加工理论与技术体系。目前该团队的教师均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细与精密加工”科技创新团队的骨干,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精密与微细制造省重点实验室共享各种资源。团队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2人、博士后1人、博士生8人、硕士生12人。团队研究方向:新型超硬材料及其制品、新型合金焊料、高端自动化装备、系统集成。

团队负责人:肖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成功研制出系列超硬磨料有序排布设备、系列超硬磨料钎焊设备、系列合金钎料、系列新型钎焊超硬磨料工具,并实现了产业化批量生产,部分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高铁、风电、光伏太阳能、大型船舰、汽车制造等领域。团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80余篇被SCI或EI收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已获授权25项。团队拥有教授、副教授5名,硕士与博士研究生20余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硏究院测试技术研发中心以机器视觉和几何量测量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从事计量检定与校准、质量检测与检验以及工程测试等领域的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目前拥有自主研制的视觉检测系统6套,空间孔系几何参数测量系统1套,微力测量系统1套,尺寸、位移和小角度测量系统3套,在建的无人机摄影测量平台和机械产品在线检测线1条。本中心具备机械零件尺寸及形位误差测量、产品装配正确性检测、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表面质量检测、汽车车身非接触三维测量等多项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能力。

测试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团队由长期从事机械零件精密测量、机器视觉与光电检测等方面科研及工程应用工作的人员组成,全部具有硕士以上研究生学历,具备丰富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本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技术基础、企业合作等在内的研究项目十余项,拥有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团队目前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研究生15人。团队负责人:陈乾宏,团队致力于分布式光伏发电与储能管理、先进电池管理系统BMS、高效充电、无线充电、GaN/SiC分布式电源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航空科学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工业与信息化部留学人员科技项目—优秀类、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产学研前瞻联合研究项目等10余项高水平科研项目,获得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1项,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容闳”科教奖等。

团队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团队目前共有教师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硕博研究生60多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研究院“CPS系统核心技术”研发团队致力于物联网技术开发、超高频RFID技术、信息化技术研究、数据处理技术等。

团队成功开发了仓库管理系统、智能货架系统、烟叶醇化仓库环境监控系统、产线MES系统以及仓库智能化系统等。目前已申请专利1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团队成员含高级职称人员3名、讲师1名,研究生以上学历13人。团队致力于开展数字化与智能化工厂的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仿真技术、控制技术为离散制造企业、流程制造企业提供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分析、三维虚拟工厂仿真、生产规划与调度、物流仿真与分析、车间数字化重构、产品自动化测试、流体系统智能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开发与服务。

团队以南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的骨干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目前共有教师4名,研究生20余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计划、企业委托开发项目等30余项。圆满完成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长安福特汽车公司、观致汽车公司、南京华格电汽塑业有限公司、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委托的研发任务。团队致力于活塞式发动机性能测试、分析与设计、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等基础科学问题、关键技术与工程解决方案的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973”计划项目、航空科学基金、航空动力基金、军兵种装备预研计划、多个型号关键技术攻关等30余项高水平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研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授权和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

团队充分发挥在发动机性能测试、材料与结构性能测试方面的技术优势,着重开展各类测试与分析中的关键技术研发与服务领域的研究工作。团队目前拥有活塞发动机测功台、活塞发动机参数特种试车台、材料试验机、疲劳试验机、振动试验台、空气炮冲击试验系统、地坑式旋转试验系统、小硬颗粒冲蚀试验系统等多台(套)专用试验设备,以及多节点计算服务器与相应的测试与分析软件。团队以高精度数据采集和动态测试、高级信号处理和参数识别技术为基础,致力于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诊断设备的研发与应用,特别在旋转机械的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方面处于世界一流水平。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研基金、航空推进计划、江苏六大高峰人才计划等省部级以上高水平科研项目,获得国防科学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

团队现有教授1人,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0余人。结合校地合作、院企合作新平台,充分发挥团队技术优势,着力推进技术成果转化与设备研发,合作共赢。团队负责人:汪俊,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江苏特聘教授、江苏“双创计划”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团队紧紧围绕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电力电网等领域,开展自动化柔性测量、机器视觉、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

目前团队有博士18人、硕士20人以及博士后1人,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千人计划”人才专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20 余项国家及省级基金的大力支持,建立了与中航西飞、成飞、中国商飞、国家电网、深圳地铁集团、国家核电、航天二院、航天五院、奇瑞汽车等技术应用研究合作,在大规模测量数据处理、大型装备数字化检测、智能制造、智能电网、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与应用成果,在TVCG、CAGD、CGF、CAD等SCI期刊及会议上发表了60多篇论文,申报多项美国及中国发明专利与软件著作权,多项技术成果转化也得到了行业应用的高度认可。
团队负责人:周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磁悬浮委员会委员。

团队致力于磁悬浮、振动控制、机械动力学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民机专项、航空科学基金、航空预研计划、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30余项科研项目。进行了磁悬浮旋转机械的研发与产业化推广。如磁悬浮卧式螺旋离心机、磁悬浮透平膨胀发电样机、磁悬浮风机等。相关研究成果分别获得省部级一等奖两项,三等级一项。
团队已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9项。目前共有教师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硕士与博士研究生30余名。
团队负责人:张弓,团队致力于无线组网雷达相关的新体制设计、信号处理算法、数据处理算法、产品开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三年开发穿墙雷达、探鸟雷达和无人机探测雷达等系列雷达产品,并为合作单位增加3千万以上产值。

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防重点型号等科研课题数十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 收录6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国防专利20余项。团队目前共有教师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硕博研究生60余人。“应用于智能制造的压电/电磁复合宏微精密驱动系统”研发团队
团队负责人:朱华,团队致力于压电/电磁复合宏微精密驱动系统的构型优化设计、高效驱动与控制算法、性能测试技术、工程集成应用等关键技术研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变形结构及其驱动控制、圆筒型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系统、三维磁通永磁直线电机),x局基础科研项目(x新型制导控制系统),x航产学研转化项目(x光学稳像系统),航天x院(x型陀螺精密驱动机构)、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连续极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等多项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申请和授权专利30余项,开发应用于航空航天与兵器行业的精密驱动与传动机构与控制系统、智能制造行业的非标流水线与专机、圆筒型/平板型高动态高精度永磁直线电机系统等。

此外团队还开展智能工厂制造执行系统(MES)与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系统、物联网APP软件的开发、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研究工作。以上成果已经大量成功应用于汽车配件(门锁、减振器、空调压缩机、调角器等)、阀体、电动工具、电子、智能家居等多个行业。团队目前共有2人(其中副教授2人),硕博研究生10多人。